中央发文后乡镇人大工作如何“解三难”
2015-12-21 09:11 | 来源: | 作者:

  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百姓。乡镇人大,是我国五级人民代表大会中的最基层组织,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处在“神经末梢”,多年来存在权责被“虚化”、地位被“弱化”的现象。

  今年6月,中央转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成为新形势下党中央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中央文件下发后,如何盘活乡镇人大这盘棋,破解基层人大工作“运行难”“履职难”“活动难”?记者日前在甘肃陇南、平凉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破解“运行难”:不缺位不越权常态化履职有法可依

  11月27日下午,在甘肃平凉市泾川县丰台乡人大主席团会议上,代表审议了乡人大主席赵华强代表调研组作的关于果品发展情况的报告。

  丰台乡是传统的果品生产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都依靠果品种植。由于片区发展不平衡,果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群众提出不少意见。意见通过代表反映到乡人大。今年10月,乡人大专门组成调研组,对全乡近年来的果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

  “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一定加强整改,把我们的果品产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听完代表建议,丰台乡副乡长张胜前诚恳地表示。

  由于权责被“虚化”、地位被“弱化”,一些乡镇人大有机构不运转、工作开展不经常,闭会期间人大主席团的权责不清晰、议事程序不规范,代表履职方式也极为单一。

  对此,《意见》明确要求:乡镇人大闭会期间,可以组织代表听取审议同级政府工作报告,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听取和反映代表、群众的意见建议。今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对地方组织法作出相应修改。

  在早期探索乡镇人大主席团闭会期间工作常态化基础上,如今平凉市基层人大工作更加有了法律上的支撑。通过规范召开乡镇人代会、主席团会议、乡镇人大履职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乡镇人大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破解“履职难”:提拔晋升有空间 岗位不再是“二线”

  “一个印章子,一个老头子”,过去人们经常这样形容乡镇人大工作。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也没有工作人员,乡镇人大主席就是一年开好一场会,很多工作无法得到充分开展。

  “现在完全不一样,配了2名专职干事,经费有保障,活动有场地,代表履职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做了近7年黄坪乡人大主席的陈玉辉说。

  《意见》提出,乡镇人大设专职主席1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备专职副主席。目前,甘肃省97%的乡镇都配备了专职人大主席,专职工作人员达到578人。

  陇南市还探索了乡镇人大主席转任和交流机制,解决人大干部出口不畅的问题,从用人机制上激发基层人大干部的活力。

  2013年开始,陇南各县区委把乡镇人大主席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一并考虑配备,人大主席与乡镇长和县直部门重要岗位可以双向交流。

  在康县,记者了解到,提拔选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还必须有乡镇人大主席工作经历。目前康县在任乡镇人大主席平均年龄只有32岁,知识化、年轻化充分激发了这一岗位的内生动力。

  “到人大工作不是一种照顾,更不是退休前的过渡。只有充分调动基层人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基层民主才能发挥好建设好。”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兴林对记者说。

  破解“活动难”:用好“代表之家”让百姓得实惠

  在我国五级人大代表中,乡镇人大代表就有194万多名,占全国各级人大代表总数的73%左右。如何组织好基层代表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直接关系基层人大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

  “刚开始不知道咋着手。”李竹奎2011年初任崆峒区安国镇人大主席时有点不知所措,思考后决定把代表们集中起来一起学:代表的权利是啥?义务是啥?怎样履职才是尽责?“一年下来,工作干实了,代表变忙了,群众的满意度提高了。”李竹奎对记者说。

  《意见》要求,拓宽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和渠道,畅通社情民意表达和反映渠道。

  “乡镇人大过去是‘撂荒’,现在甘肃把‘人大代表之家’做实了,把基层代表组织起来了,给乡镇建设、生态保护、民生项目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也让选民们真正感受到了自己选出来的代表都做了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绪胜说。

  乡镇人大工作归根到底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地,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反映老百姓的呼声。随着《意见》要求的贯彻落实,乡镇人大工作也将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