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开促公正建设核心价值
2015-12-16 09:00 | 来源: | 作者:
原标题:用公开促公正建设核心价值

  □ 本报记者 李想

  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开展“用公开促公正建设核心价值”主题教育活动以来,人民法院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统筹促进司法公正与自身公正司法的关系,提升司法公信力,用法律法规和公正司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司法公开是法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民法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建设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日,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总访问量为86万次,公开信息项18.66万余项;全国有3145家法院实现向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传裁判文书,已公布裁判文书1165万份;中国执行信息网累计公布执行信息5068万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5万名被执行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荣说,新时期,信息化服务依法治国战略的职责更加重大。到2017年年底,由“网络法院”“阳光法院”和“智能法院”组成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将建成,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服务法院司法改革。

  8月31日,最高法发布8个惩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几乎涵盖当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主要类型。

  从毒品犯罪、涉医犯罪到拐卖妇女儿童等一系列典型案例,是人民法院今年以来严惩危害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犯罪的缩影。

  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无疑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活教材”。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锋认为,通过这些鲜活案例,可以进一步通发挥司法的引领、示范功能,保障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

  5月,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已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6件,审结两件。

  半年内,最高法连续出台《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个司法解释,同时发布环境侵权典型案例,进一步统一环境资源裁判尺度。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说,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现代环境司法理念,以审判专门化为总抓手,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最高法将设立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探索完善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审判专门化。

  本报北京12月1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