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各类冠以“事务调查中心”、“事务调查所”名称的公司越来越多,业务包括寻人、情感忠诚调查、子女行为监护、追讨大额债务、行踪调查、信用调查、知识产权调查,以及打假维权、经济情报调查等等。对于侦探从业者而言,从事侦探工作是否合法?从业过程中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对于想委托侦探进行事务调查的客户而言,要如何避免遇到骗子?私家侦探收集到的证据又是否合法有效?
案例A
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私家侦探”获刑
2013年,“私家侦探”李某华成为了中山市首例因倒卖个人信息而获刑事处罚的“侦探”。自2010年起,李某华在东区起湾商业街某商铺开办中山市联邦调查事务所,先后聘请了周某辉等5人,通过秘拍、跟踪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指使周某辉等人以100元到200元不等的价格,通过互联网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经核实,联邦调查事务所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达到了1.2万余条,信息种类包括身份证、户籍、通话记录、公民个人银行账户、手机开户、机动车违章记录、个人行踪情况等10余种。调查方式主要是跟踪当事人,一般而言都是安排2人一组行动,一个开车紧随,另一个则偷偷录像。
点评
“非法手段”侵害被调查者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规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非法手段”,至少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违背了信息所有人的意愿或真实意思表示;二是信息获取者无权了解、接触的相关公民个人信息;三是信息获取的手段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私家侦探经常采取偷拍、偷录、跟踪等手段去获取证据,这种做法实际上侵害了被调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严重违背公序良俗,极可能构成犯罪。
案例B
请了“私家侦探”先遭诈骗后被恐吓
王女士因怀疑丈夫不忠,在网上联系到了一家名为“弘城国际商务调查网”的私家侦探公司,委托调查老公有无婚外情,双方谈好价钱为4800元,定金为500元,调查的时间为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周某通知王女士调查已结束要送资料过来,并让王女士把委托金的余款打到他们提供的账户上,凭汇款凭证见面取资料。王女士马上就把余下的4300元汇了过去。周某又称王女士是新客户,为保证2名业务员的安全,需要再打4万元的风险保证金,此保证金可以在交资料时当面退给王女士,于是取资料心切的王女士马上又汇了4万元。由于汇钱后半天没有消息,王女士主动拨打周某的电话询问见面地点,周某又以怀疑王女士是警察为理由,让王女士继续汇款4万元风险保证金。此时王女士已经产生怀疑,不肯继续汇款。周某威胁王女士,称要把雇用私家侦探调查的情况告知她丈夫,而且公司业务员都是黑道上的,已经掌握了王女士家庭住址等情况,如果不继续汇款就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事后,王女士选择了报警,最终警方将嫌疑人周某等5人一举抓获。
据周某交代,他们的目的就是骗钱,实际上根本没有去调查,也不可能到客户所在的城市给客户送资料,整个诈骗过程都是在出租屋内完成的。起初,周某只建立了一个诈骗网站,不久后,他又陆续从别人手中购买了多个诈骗网站。经初步调查核实,周某团伙涉嫌诈骗的人数涉及全国17个省份达近百人,诈骗总金额逾230万元。
点评
警惕打着“私家侦探”旗号的骗子
因为一般人通过正常途径较难获得他人的隐蔽信息,所以,打着“私家侦探”旗号的骗子利用被害人急于想知道事件真相的心理才会屡屡得手。建议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私家侦探”、“商务调查”等此类信息,也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避免财产损失。
- 上一篇:论中国私家侦探的合法性
- 下一篇:一男子开玩笑竟把邻居“笑”死 结果赔了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