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防溺水教育还须关注家长群体
2023-06-13 09:12 | 来源:未知 | 作者:bj责任编辑

  随着天气转热,我国又进入了溺水事件高发的季节。层出不穷的溺水事件令人痛心,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层面的防溺水警示教育、宣传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相似的悲剧依然在重复上演。如何才能进一步增强群众的防溺水意识?浙江省水上救生协会秘书长洪峰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提升防溺水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二是需要加强针对学生家长的防溺水教育。

  4月以来,全国各地已发生了多起溺水事件,在分析其中的一些案例时,洪峰认为,很多群众对“危险水域”的危险程度是缺乏足够认知的。
 
  一起发生在广西的溺水事件中,大人带着4个孩子在水库边摸螺蛳,结果两个女孩滑入水库,大人在救孩子时也滑入水库,最终大人与两个孩子同时遇难。洪峰表示,水库边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地域,“因为水库堤坝通常是斜坡状,而且水线以下的堤坝往往长满了青苔。如果一个人在水库边落水,斜坡的堤坝加上湿滑的青苔,使得落水者想爬上岸的难度极大,旁人施救的难度也很大”。
 
  在另一起发生在福建的溺水事件中,一个大人带着孩子在海边挖花蛤,俩人同时落海,大人被救起时已经遇难,孩子则一直没有找到。洪峰表示,在我国沿海一些地区,比如福建厦门,离岸流的情况复杂,人落到海里才会发现很难脱险。
 
  上述两个案例都表明,危险水域不一定从表面就能看出,仅仅告知公众远离危险水域可能还不足以唤起很多人的警觉性。
 
  近日网上还有两段救援溺水者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段视频里,一名男子在施救一名落水者时,被落水者反复按压头部,使得这名男子不仅无法对落水者进行施救,连自身的安全都难以保证;另一段视频里,一名男子在救起一名溺水儿童后,因溺水儿童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这名男子把溺水儿童倒挂在自己身上奔跑,以便溺水儿童吐水,而后再进行人工呼吸,最终救回了孩子。但很多网友都对这名男子施救方法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
 
  其实,无论是如何识别危险水域,还是自身及他人发生溺水时的自救、他救,都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洪峰认为,防溺水教育首先不能与会游泳画上等号,因为会游泳但不懂得对溺水者正确施救同样是危险的。
 
  5月以来,教育部以及国内一些省市都下发了加强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的文件,在洪峰看来,宣讲式的防溺水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有限,模拟真实现场开展的具有体验性、实践性的防溺水教育活动,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达到教育效果。
 
  浙江省水上救生协会已提议在浙江建立第一家防溺水教育体验馆,希望更多人能够在模拟环境与真实体验中真正了解如何辨别、远离危险水域和在发生溺水事件后如何正确地自救、他救与互救。
 
  溺水是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意外伤亡的首要因素。近年来,随着防溺水教育深入校园,更多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防溺水能力。但是,因家长带孩子在危险水域边嬉戏、玩耍,最终导致溺水事件发生的现象未见好转,这让洪峰意识到,学生的防溺水教育可能还需扩大范围,应将家长也纳入其中。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两个案例,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在危险水域边玩耍,最终发生不测。类似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
 
  洪峰介绍,在国外,防溺水的工作主要针对海岸边,因为普通人的安全意识较高,河湖池塘等内陆的不明水域,通常不会有人冒险涉入。但在国内,河湖池塘等内陆水域发生的溺水事件更多,因为对于不明水域甚至是明确标注危险的水域,依然有人会视而不见、铤而走险。
 
  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的水域,往往潜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诸如水库斜坡、水线下的青苔、海岸暗流都是看不到的危险因素。一条山间小溪也会因为上游的山洪暴发,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变成汹涌的激流。
 
  据深圳媒体报道,在深圳的大梅沙海滨浴场,3年来救生员成功救起的溺水者多达600余人,溺水的主要原因多是游客高估自身能力而发生意外。
 
  洪峰表示,因为家长、大人的安全意识不足和缺乏防溺水知识,他们很容易带着孩子进入危险水域,而一旦孩子发生溺水,大人肯定都是千方百计地施救,但又往往因为施救方法不得当,不仅救不了孩子,还出现大人、孩子一起遇难的悲剧。
 
  洪峰建议,学校进行防溺水教育时可以动员家长一起参加。另外,防溺水教育走进社区也非常重要,因为防溺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