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教改:成也情怀败也情怀
2016-07-23 04:06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燕云飞

 
  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在质疑声中进行了两年多,部分家长认为教改后教师讲课不足,希望恢复到“满堂灌、题海战术、考试排名”等传统模式,并提出罢免县教育局局长,最终以主导教改的局长郝金伦辞职而告结束。涿鹿官方近日表示,充分尊重民意,全面停止中小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三疑三探”,即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这既是教育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改以来,地方涌现出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样式之一,也是对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改革的意图在于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品质与习惯。
 
  “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并非涿鹿教改的原创,而是从河南省西峡县借鉴而来。据《河南日报》报道,“三疑三探”西峡模式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升学率的比翼齐飞,三年来,这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县级高中,616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本科上线率达到了95%以上。
 
  这样一套被实践证实科学有效、且被国内多地中小学视为样板的教改方案,却遭遇了“南橘北枳”的尴尬。不得不承认,作为主导教改的涿鹿县郝金伦局长,对教育改革有着深深的情怀。在他看来,无论多长时间的满堂灌、题海战术,以及对孩子们野蛮的张榜公布成绩等,都是误人子弟。这也正是他辞职的主要原因。情怀,绝对是成就一番事业的起点,却不是改革方法论的全部。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考仍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而成绩成了评判教改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因为对很多县城和农村的家长来说,孩子凭借高考竞争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如此,一种教改方案只有让人们真切地看到结果,才会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共识;否则,无论将教改方案阐述得多么合理,很多家长也不愿、甚至不敢拿孩子当“试验品”,而宁愿抱守曾经看到过结果的传统模式。这是当下各地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大困境。
 
  就像过来人朱清时所说的:像教改这样的大事,一定要兼顾犀利和温和两个方面。如果涿鹿教改能够多一些耐心,在每所学校先行开设实验班,交由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待学生们尝到甜头后再大面积铺开;如果涿鹿教改能够再温和些,而不是伴随“三疑三探”还推广了思维可视化技术、学习力课题等一系列改革,或许改革之路会走得更稳健一些。怎堪情怀太重,总想一气呵成。这真是两难之事,当为各地教改探索所深思与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