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管理“四面漏风” 街坊成立促进会搞掂治安
2016-06-06 20:12 | 来源: | 作者:

  在永龙社区,这样的出入口有20个

  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有门却无人把守,住着900多户人的围院小区成了“无掩鸡笼”——广州市海珠区海幢街永龙社区的街坊们曾经历过一段“居危思安”的日子。去年,随着广州首家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永龙社区平安促进会(以下简称平安促进会)成立,令街坊们担心的治安等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也为其他围院式社区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海幢街发现,在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善治之路上,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社区草根组织的出现并非偶然。平安促进会应运而生,离不开海幢街打造的“街—居”两级群众议事网络。“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成立平安促进会

  一年多来盗窃抢劫“零发案”

  平安促进会成立前,街坊们有不少烦心事。“取消治安联防费后,没钱,请不到人值夜班。”平安促进会负责人泉叔告诉新快报记者,没钱没人导致治安管理出现空白,安全成了街坊们最担忧的问题。

  “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入屋盗窃、诈骗、偷窃等有所增加。”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朱大姐告诉新快报记者,永龙社区属于老城区的围院小区,常住居民有900多户,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社区内有个体商户140多家,整整有20个出入口。无人把关的小区,犹如一间四面漏风的屋子。“居民的反映非常强烈,经过多次群众座谈会讨论,就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达成了共识。”

  雇人“打更”巡夜,费用从何而来?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是注册成立社区居民社会组织,而这件事对于街坊们来说,又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在街道的努力下,社区引入社会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法律、财务等专业指导,平安促进会终于在去年4月成立,成为广州市首个在民政部门注册备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居民社会组织。

  “刚开始只有十几名会员,经过1年的发展,现在有近600名居民和商户会员。平安促进会按居民每户每年60元、个体工商户每户每年120元的标准,收取会费,目前基本上能维持运作。”平安促进会会长熊叔说,白天,会员们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分成两班,在社区和附近的婚纱街义务巡逻;晚上,就由从小区下岗工人中聘请的两位保安负责监控和巡逻。

  平安促进会成立以来,该社区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社区民警赵Sir告诉新快报记者,一年多来,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4.24%,消除火灾隐患1起、诈骗隐患15起,入屋盗窃和拦路抢劫实现了“零发案”。

  “有一次,有居民发现隔壁的出租屋着火了,马上拿起灭火器扑灭,避免了火灾发生。”泉叔说,平安促进会经常会在社区举行防诈骗、防火等教育活动,“遇到陌生人上门推销什么的,街坊会第一时间打电话,促进会就派人过去处理”。年逾七旬的熊叔说:“在社区做事很忙很辛苦,但是能让大家感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干起活来也特别有劲,乐在其中。”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海珠区的资深老街,海幢街尚有不少像永龙社区这样的围院小区。街道计划将平安促进会逐步推广到其他社区,培育更多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发动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投身社区事务。

  创建群众议事中心

  两级网络为街坊“零距离”服务

  “牛奶厂街附近有两个沙井盖丢了,很不安全,希望尽快解决。”这天,30余位居民聚在海幢街道群众议事中心,向人大代表和街道干部反映社区实际情况。他们提出的问题,都被一一记录在案,街道、社区承诺限期给大家满意的答复。

  “群众议事中心(室)是街道党员干部工作的一个考场、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海幢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陈喆告诉新快报记者,为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海幢街创建了全市首个街道群众议事中心。从2014年起依托原有的社区服务场所,打造了“街—居”两级群众议事网络,除了街道的议事中心,在各个社区也设立了群众议事室。按照居民群众、“两代表一委员”、街居干部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选拔聘请了140名议事委员,共商社区发展焦点问题,以此推动党员干部主动联系群众,为群众“零距离”排忧解难。社区议事室的主要功能是就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遇到煤气管道改造、“五类车”整治等关系民生重大事项,则提请议事中心召开议事会讨论决策。

  平安促进会从无到有,群众议事中心(室)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围院小区的管理,不仅是在海幢街,在其他地方也是较常见的问题。”陈喆说,议事中心(室)曾经多次就永龙社区的问题召开议事会,引起了海珠区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最终促成了平安促进会顺利诞生。从以往的议事会来看,大家讨论的多是治安、卫生、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居民关心较多的问题。至于居民群众议事委员的“标准”,他介绍说,就是“对社区事务较热心的人,议事能力比较强,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个月平均开4次例会,经常来的议事群众从十来人到20多人。”永龙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朱大姐介绍,群众议事室议事前会在社区贴出通知,一般不会预先设定主题。枝繁叶茂的绿化树应“排危除险”、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需调解、哪些地方夜里太黑要增加路灯、爆水管、文明养宠物……这些在旁人看来“婆婆妈妈”的事情,经常出现在议事室的例会上,“有兴趣的居民都可以来参加,畅所欲言,提出问题或建议”。

  “根据以往的议事制度,群众往往扮演了旁听的角色,认同感不强。而街道议事中心和社区议事室成立后,议什么事都由居民说了算,这就激发了大家参政议政的热情。”陈喆表示,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将被纳入党员干部年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标准,以此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街道群众议事中心(室)自成立以来,累计议事逾百次,收集意见、建议近300条,解决矛盾纠纷150多宗,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陈海生 朱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