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孙子爷爷带脑血栓老伴外出打工
2016-02-19 04:44 | 来源: | 作者:

  一行行歪歪斜斜的字记录着6岁孩子每天的各项检查结果、用药量。

  一本本整齐的作业本记录着这个6岁孩子对于知识的无限向往。

  而手上的点滴管、脸上的蓝色口罩却羁绊了孩子向往外面世界的脚步。

  2015年6月18日,朝阳6岁男孩于世博在沈阳的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孩子母亲吴兆辉当场昏倒……

  从此,年逾六旬本该颐养天年的爷爷不得不带上脑血栓老伴外出打工给孙子挣化疗钱。但即使全家人省吃俭用,对于高昂的医药费仍然是杯水车薪,孩子的父亲甚至张罗着卖房救子。

  妈妈

  “有一线希望,我去讨饭也要给他治愈”

  爸爸

  “最初连药名都不会写,都是护士一遍一遍地告诉我才记下来。再有四次化疗,孩子就有可能痊愈了”

  爷爷

  “每月工资几乎除了吃饭钱一分不留”

  孩子

  “最大愿望是能大吃一顿,能和同学玩”

  突闻儿子患病

  医院里三次晕倒

  吴兆辉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直到35岁才认识了同样来自农村的37岁的于圩,随后俩人结婚。

  小世博的出生,对于于圩这样三代单传的家庭来说更是喜上加喜。

  夫妻俩从亲戚朋友手中借来一些钱,在朝阳市内贷款买了个小房子,也就算安家了。俩人都很勤奋,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015年6月,小世博突然发烧、咳嗽,当地医院无法确诊,紧急送往沈阳的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滑翔院区。

  医生的检查结果让吴兆辉当场晕倒:孩子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我虽然不太懂,但也知道白血病是一种难治的病。”吴兆辉哭着说。

  由于吴兆辉有低血糖的毛病,再加上着急上火什么也不吃,在医院走廊里三次昏倒。

  “我这么大岁数就这么一个孩子,他就是我的命,有一线希望,我去讨饭也要给他治愈。”吴兆辉每说一句话,眼泪都在眼睛里打转,怕孩子听到,又不敢太大声。

  8个月写下两本“救儿日记”记录满满父爱

  于圩,这个平时最不喜欢记东西的男子汉,为了儿子,每天写“日记”。

  昨日上午,记者在病房内看见于圩正在一个皱皱巴巴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孩子每天的用药量及体温。虽然字迹潦草,但每一笔都记录着满满父爱。

  而这样的日记,于圩已经记了8个月,写了整整两本。每天孩子的用药都有七八种,于圩不但记上药的名字、用药量,就连这个药是管什么的都要特殊标记。

  “这样我就知道孩子用哪个药效果最好,下一步还需要用什么药,怎样能够省点钱把病彻底治好。最初连药名都不会写,都是护士一遍一遍地告诉我才记下来。”

  于圩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孩子已经做过7次化疗,每次化疗费用在三四万元左右。

  “医生说,孩子治疗得特别好,第一次化疗后,癌细胞就都杀死了。如果按期化疗,孩子有百分之八九十治愈希望。再有四次化疗,孩子就有可能痊愈了。”于圩眼里闪着无限希望。

  带着脑血栓老伴

  赴大连当搬运工

  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已经60多岁,一直在吉林老家种地。前几年,孩子的奶奶患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可是自从于世博得病,为了给孩子筹集医药费,孩子的爷爷不得不带着老伴远赴大连当搬运工。老两口每月的工资一到手,就第一时间汇到于圩的账户上,几乎除了吃饭钱一分不留。

  “一个月就要化疗一次,一点点钱都要算计花,我俩吃的也是能省就省。很对不起年迈的父母,我们不孝。”于圩哭着说。

  目前,孩子已经花了20多万元,后期费用还需十多万元。“每天都在断药的边缘,每天满脑子都在想怎么能挣钱给孩子治病。我已经把能借的钱都借了,房子一直都在挂着出售,可是即使低价出售也没人问。”于圩抹着眼泪。

  左手打点滴

  右手写作业

  昨日,在病房内,于世博左手打着点滴,右手在一个小本子上写着什么。

  原来,于圩怕他上学以后跟不上,给他布置了一些作业,一行行小字写得特别有力。

  记者:你每天都这样温习功课吗?

  于世博(点点头):爸爸说不学就都忘了,老师就不要我了。阿姨,如果我掉头发变丑了,老师是不是也不要我了。

  记者:那不可能,你这么好学,老师盼着你回去呢。你最大愿望是什么?

  于世博(想了想):我最大愿望是病好后能大吃一顿,现在妈妈说我得忌口才能病好,还有能上大班,和原来同学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