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啦
老人须警惕日常生活中的八大骗术
2016-01-15 10:32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对近年来发生的侵害老年人权益刑事案件进行分析,总结了骗子针对老年人的骗术,提醒老人防止上当受骗。

    骗术一:假欠费

    行骗者通常以“电话局工作人员”身份打电话,称“座机欠费”,并佯装帮助老年人联系警方。在老年人接到“公安局办案人员”电话后,会被告知自家电话或银行账户涉及一桩洗钱大案,公安局正在调查,并被要求将银行存款转移到一个指定的“安全账号”,由“银行专业人员”做升级保护或资金冻结。行骗者会以录音为由要求老人在转账过程中不要挂断电话或手机。最后,“银行”用电话指导老人进行转账操作。

    检察官提醒老年人,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与亲朋沟通,或拨打公安机关、金融部门的常用客服电话求证,不要急于转账或透露个人信息。

    骗术二:假中奖

    此类案件中,老年人通常会收到电话、短信、邮件,称“您参与某节目中奖了”,或说随机抽奖“把您抽中了”。行骗者往往以汽车、房产等丰厚奖品作诱饵,并向老人推荐一种快捷的领奖方式,比如支付邮费、公证费或个人所得税,骗老人钱财。

    对此,检察官建议老年人牢记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

    骗术三:假集资

    “股权”、“林地使用权”、“境外基金”……这些听上去美好的投资项目往往能吸引人们眼球。骗子通过传单、电话等形式向老年人推销投资项目,承诺高回报,并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信誉良好的大公司,带老人参观“样板”办公室,发送各种做工精美而正式的宣传资料。有时甚至专车免费接送,让其动心。初期,行骗者会定期“分红”,以此稳定老人“军心”。最终,行骗者携巨款出逃。

    检察官告诫有投资意向的老年人,在投资前,即使有亲友介绍,也必须弄清楚该公司有无相关政府部门审批许可,并到相关政府部门查询核实。

    骗术四:假保姆

    当老人独居在家时,可能会有一个打扮朴素的女子上门称自己找不到工作,可以帮忙做家务。一些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操持家务的老人就答应了。没想到吃完“保姆”做的晚饭后,老人顿觉天旋地转,不省人事。第二天醒来,发现屋内一片狼藉……才知上当受骗。

    检察官提醒老年人,对陌生人所谓的“义务服务”要提高警惕,谨防招狼入室;遇到异常情况及时致电亲友咨询。

    骗术五:假神医

    不少老年人在医院门口、挂号大厅遇到“医托”,他们先与老人套近乎,问候病情,再以“亲身经历”谎称大医院不但收费高而且治不好,建议老人找某医院某专家治疗,便宜又有效。将老人带至目的地后,骗子“医师”会开出一些便宜的中草药,以高价卖给老人。

    检察官建议老年人,看病要去正规医院,并尽量让子女陪同。

    骗术六:假发财

    此类骗局通常为团伙作案。骗子以珍贵邮票、古董字画、金银钱币为幌子,自称需要购买这些物品而与老年人搭讪。第二个骗子“刚好”路过,称其朋友有货,然后把老人拉到一边,诱以差价。此时,第三个骗子出现。三个骗子当着老人的面,以钱财做抵押顺利成交,让老人以为一切都是亲眼目睹的事实。随后,第三个骗子假装还要货,可身上钱财不够,于是另两个骗子一唱一和劝老人交出随身财物,抵给同伙。等老人交出钱物,三个骗子便先后找理由开溜。

    检察官说,此类骗术颇似“卖拐”,有人“忽悠”,有人当“托儿”。对如此蹊跷的事,老年人不必理睬。

    骗术七:假科学

    利用老年人盲目相信“高科技”进行诈骗的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骗子通过免费义诊、免费试用、附赠经济实用型礼品等手段,诱骗老年人购买质次价高的保健产品;以“负离子”、“绿色”、“纯天然”、“纳米”等抽象概念,让老年人误以为这些保健品有特殊疗效。为了让老年人笃信不疑,骗子还会请“专家学者”在公共场合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或雇“托儿”赠送锦旗,并制造争相购买的假象诱骗老人。

    检察官建议,老年朋友遇到“高科技产品”,可让子女通过网络,或到有关部门了解产品实效后再作定夺,切忌盲目相信所谓“高科技”产品。

    骗术八:假服务

    以政府部门、公司机构的身份提供办理低保、收水电费等服务行骗,也是骗子的常用伎俩。行骗者通常上门称自己是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得知老人家生活困难,特意来为老人办低保。临走时,他们会向老人收取几百元手续费,并保证在短时间内为老人办好低保。许多老人对“工作人员”感激万分,殊不知已落入骗子的圈套。

    近年来,行骗者还瞄准有工作愿望和能力的老年人,以介绍工作,甚至帮助出书为名骗取钱财,令一些老人上当受骗。

    检察官建议老年人,平时多读书看报,与人交流,了解社会动向;不轻易露财、送财;遇事多问为什么。